溪头垂柳依依,沟渠流水潺潺,旷野阡陌纵横,道边花草相间……仲春时节的皖北大地,一幅幅和美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夯实基层堡垒,发展富民产业,倡导乡风文明,解决急难愁盼……在希望的田野上,广大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正在田间地头、群众身边忙碌着——
365bet进入官网_365bet体育在线投注_365bet取款要多久
——走访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见闻录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
肩负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驻村工作队扎根基层、担当实干,与基层干部肩并肩,同人民群众心贴心,写下了投身服务“三农”的动人故事,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幸福旋律。
振兴产业 让群众富起来
产业旺、农民富,乡村振兴底气足。
一座座大棚坐落田间,一摞摞箱子码放地头。棚外,随处可见三五村民忙碌的身影……仲春时节,记者来到灵璧县渔沟镇郑楼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火热的劳动场景。
走进大棚,一股菌香扑面而来。只见朵朵羊肚菌鼓起棕黑色的伞裙,错落有致地开在菌垄上。采摘、分拣、装箱……从棚内到棚外,大家分工协作、配合默契,为供应市场做足了准备。“你看,菌杆白、菌盖肥,今年的羊肚菌品相好。这400多亩的规模,预计收入过千万!”手里捧着羊肚菌,郑楼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徐琰满脸喜悦。
就在两年前,郑楼村的产业“含金量”并不高,存在结构单一、产品低端等问题。村级产业园也急需软、硬件方面的提升和更新。
产业结构怎么调,产业园种什么,如何经营管理?2021年6月,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进驻后,多次考察调研,决定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驻村工作队带着村“两委”干部一起建机制、盘资产、争投资、跑项目,升级改造了村级产业园,引入了羊肚菌、草菇、草莓等一批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
“羊肚菌娇贵得很,需要温度、湿度、光照、氧气的互相配合。”作为第一批种植户,张冬彬深有感触,“多亏了驻村工作队的牵线搭桥,请来了省农科院的专家给我们技术支持,羊肚菌才能长势旺、不愁卖!”
小小羊肚菌撑起千万级产业,带动一方群众增收致富。56岁的脱贫户马素英就是受益人之一。“我在这儿干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加上在村里一家企业工作,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马素英高兴地说。
设施先进、管理科学、品类丰富……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如今的郑楼村产业园年产值已达2000万元,常年解决本地就业100余人。徐琰仍旧不“满足”,他向记者说出下一步打算:“延长产业链,加强科技引领,推动产业园朝着绿色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大力推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让产业打上“高质量”标签。广大驻村工作队走村入户了解群众想法,统筹本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各种要素,千方百计谋求产业振兴。
春分时节,草木生长,泗县墩集镇石龙岗村稻虾养殖基地一片忙碌景象。这几天,驻村工作队队长李荣刚都会来转一转,看看稻田注水、栽草情况,同大家聊聊想法、唠唠家常。
“李队长,我今年准备再投些资金,在稻田边建一座生态农家乐,吸引周边游客来咱村观稻田、吃龙虾,这样既能提升咱村的知名度,又能增加经济效益,您看行不?”基地负责人王方指着远处的一片空地,对李荣刚说。
“那咋不行,只要有益于产业发展,我们一定大力支持、搞好服务!”李荣刚连声应答。
晴空万里,春光乍好,暖风吹拂下的稻田波光粼粼,孕育着新的希望。
产业兴则农村兴。2021年6月,李荣刚到岗驻村后,和同事们一起寻找推动石龙岗村产业振兴的路子,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石龙岗村毗邻石龙湖,环境美、水源足,所产的鱼虾、稻米等农副产品品质优,市场供不应求。村内群众历来有“稻虾共养”的传统,但都以散户为主,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了解这一情况后,驻村工作队会同村“两委”,进一步走访论证,决定把“稻虾共养”作为产业振兴的突破口,培育发展壮大。
定好方向,说干就干。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动员本村在外经商的王方回乡创业,指导他成立“泉岗种养殖农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经营主体+农户”的经营模式,村集体以集体土地入股,每年获取分红收益;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
经过一冬天的筑坝挖塘、平整土地、管道安装,“稻虾共养”基地初具雏形。2022年,基地开始放水养殖,当年销售小龙虾1.5万多斤,创收30余万元;生产优质水稻近10万斤,创收50余万元。同时,聘用本村20多名脱贫户参与管理、经营,每人每年增收3万余元,实现创收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今年‘稻虾共养’的规模扩大到200多亩,预计创收可突破400万元。”李荣刚说,随着“稻虾共养”项目不断壮大,将带动村里更多劳动力就业增收。“我们要依托紧邻石龙湖湿地公园的优势,做深做透‘稻虾共养’文章,谋划发展集农耕文化体验、休闲游、研学游、特色农家餐饮和本村旅游产品开发销售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项目,让乡亲们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精细治理 让乡村美起来
一场春雨过后,大地平添了几分绿意。平畴沃野间,满目葱茏、生机勃发。
“当前正处在春管关键期,这场及时雨可算解了庄稼的‘渴’。”在萧县张庄寨镇欧庙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薛剑走上田埂,眺望远处,长长地舒了口气。
眼前的上千亩良田,是欧庙村通过村党总支领办合作社流转集约的土地。“集约的4000多亩地都种上了优质小麦‘泛麦8号’,采用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管理、订单化销售,实现了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双赢’。”薛剑说。
农村集体经济是稳固乡村治理的基石。
2021年,欧庙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配合,成立了欧庙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合作社按照“保底收入+盈余分红”的方式,以每亩90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把农户变为合作社的“股东”,将土地连片集约,自主经营,统一管理。今年初,村里举行分红大会,517户入社社员共领取了140余万元的分红金。
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鼓了腰包,强了治理,也甜了日子。清扫庭院、修剪花草、整理房间,村民付光跃刚忙完村部垃圾清运,又回到家里打扫卫生,“村里到处干干净净,各家庭院收拾得利利索索,村庄环境好了,大伙儿心情也舒畅。”
付光跃介绍,自家的12亩土地全都入股合作社,去年光分红就领了6000块钱。土地交给村子,驻村工作队又为他安排了一份保洁员的公益岗。每天忙忙碌碌,日子红红火火,老付形容如今的生活“像吃了蜜一样甜”。
行走在欧庙村,户户不同景,院院好风光。薛剑告诉记者,随着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有序推进,欧庙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改变了过去“没钱办事”的尴尬局面,也激发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动力和活力。如今,村里大小事,干群商量办,矛盾纠纷少了,村民心气顺了,全村各项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广大驻村工作队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入推进环境整治、矛盾化解、文明实践等工作,让村庄更美丽、乡风更文明、生活更美好。
春日暖阳下,在泗县泗城镇胡陈村的百亩冬枣林里,十余位村民身着红马甲,正忙着补种枣树。挖坑、固苗,浇水、填土,大家分工协作,忙得热火朝天。半天时间,30多棵冬枣树补种完毕。
填补了空地,增添了新绿,将来还能为村里增加经济效益。看着一棵棵新栽的枣树,村民庄新华心里乐开了花。作为胡陈村一名志愿者,庄新华经常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植树造林、打扫卫生、看望独居老人和困难群众,只要听说村里组织活动,她都积极报名参加。“不仅能为村里作贡献,还能挣得积分到爱心超市换取日用品,大家的积极性都高着哩!”庄新华说。
产业发展让群众更富裕,乡风文明让村庄更和谐、更宜居。
2021年以来,胡陈村驻村工作队带领群众在发展壮大产业的同时,不断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党组织+网格党小组”治理模式,成立网格党小组,收集群众意见,化解矛盾纠纷;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依托,广泛开展为民服务、扶贫济困、走访慰问等活动;深入开展评选“最美庭院”“好婆婆好媳妇”“十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倡导文明新风。
“村里马上还要建设‘数字乡村便民服务平台’,群众在家通过手机就能反映问题。平台还能实现农业管理、环境保护和安全防护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让基层治理插上智慧的翅膀!”胡陈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常志强对记者说。
排忧解难 让日子好起来
在砀山县朱楼镇梁寨村,有一条百米长的“敬老路”。为啥叫“敬老路”?因为这条路,修到了村里老人的家门口,更修进了老百姓的心窝里。
“走,带你瞧瞧。”采访中,记者巧遇70岁的村民段素梅。老人骑着电动车正往家赶,嘴里还哼着小曲儿,看到同行的驻村工作队队长杨占勇,热情打招呼。
刚进村,一条3米多宽的水泥支路引起记者的注意。道路笔直、平坦、干净,两旁还安装了路灯、摆放了垃圾桶。“这就是驻村工作队专门为咱8户老人铺的‘敬老路’。”段素梅说。
“原先这是一条‘土坷垃’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群众意见很大。特别是路旁住的全是年过七旬的老人,出行更是不方便。”杨占勇告诉记者,走访中听说有老人雨雪天走路经常滑倒摔伤,于是带着队员入户了解诉求,跑部门筹集资金,找工程队修铺道路。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奔波,终于在去年10月份建成了这条“敬老路”。
“路虽短,但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很重。”道路修通当天,几户老人专程来到村部,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道谢。“看到老人满意的笑容,之前付出的苦和累都值了!”杨占勇说。
“办实事,就要办到群众心坎上。”杨占勇带领驻村工作队筹资兴修地下排水通道,解决梁寨村3000多亩良田排涝积水问题;兴建党建文化广场、村民文娱活动室,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购置垃圾桶、环卫车,安装路灯、安全防护栏等,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几年来,驻村工作队办的一件件实事好事,赢得了老百姓的好口碑。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广大驻村工作队怀着满腔热情,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如何让为民办实事常态长效,奔忙在宿州广袤田野上的驻村工作队用了不少“妙招”。
“自从装上了路灯,俺们晚上出门方便多了,可以散步、玩棋牌、跳广场舞,这感觉真好!”在埇桥区大店镇大北村,村民王怀朝指着路边的太阳能路灯,喜滋滋地对记者说。
给王怀朝带来“好感”的背后,是网格化服务机制发挥的作用。2021年6月,村里来了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如何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解决群众的所需所盼,成为工作队的“必修课”。两年来,工作队健全完善以党建引领、驻村工作队包片、村“两委”包组、专干及小组长包户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群众有求必应、有难必帮。
“照明不足,晚上出门不安全。”网格长禹辉和黄程程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这是一件长期困扰群众的“烦心事”。“说啥也要把路灯装上!”工作队队长李燕下定了决心。此后,她带着队员多方协调各方资源,为所有自然庄安装了100多盏节能环保、安全耐用的太阳能路灯,彻底解决了群众夜间出行难问题。
慰问困难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完善文体设施……驻村工作队将贴心服务融入网格,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下一步,我们会把更多为民服务事项纳入网格中,同时充实网格员队伍,用‘一张网’的全覆盖,解决群众更多的急难愁盼。”李燕说。
引才聚力 让力量强起来
临近中午,家家户户的锅灶飘着浓浓的饭香。刚从村头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回来的泗县墩集镇石龙岗村佃户村民组乡村振兴专干陈兆亮停稳电动车,走进一户村民家中“说事情”。
“老陈哥,村里高标准农田施工,挖机要从恁家地头经过,恁看行不?”陈兆亮掏出手机,一边翻找现场拍摄的照片,一边说。这段时间村里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陈兆亮每天起早贪黑在现场蹲守,既当“监理员”监督工程质量,又当“协调员”帮助施工方和村民之间协调解决问题。
作为乡村振兴专干,陈兆亮工作尽职尽责。他每天骑着电动车在村里“转悠”,挨家挨户走访,摸清家庭情况,哪家有困难,哪家要反映问题,他都第一时间掌握,帮助向上反映、及时解决。服务态度好,办事效率高,群众对他很信任,群众工作能够“做得通”。
“陈兆亮头脑灵活、务实肯干,责任心和协调能力都比较强。”石龙岗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李荣刚对记者说。作为村里的脱贫户,陈兆亮之前一直在外务工,近几年由于家属患病,留在家中照顾。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研究后决定,聘用他担任乡村振兴专干,一来能发挥他的特长为群众服务,二来能为他解决就业问题,防止家庭返贫。
“2021年以来,我们吸纳了一批觉悟高、能力强、肯吃苦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村‘两委’和为民服务相关岗位,他们或是致富带头人,或善于开展群众工作,成为助力发展、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李荣刚说。
高质量的乡村振兴,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支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广大驻村工作队立足实际,把有能力、肯干事的人吸引到基层组织中来,让爱农村、有热情的人去建设发展家乡,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力。
“最近厂子效益咋样?还有啥困难?”在砀山县朱楼镇梁寨村的诗依侨服装厂,驻村工作队队长杨占勇开门见山,和企业负责人孙玉珍聊了起来。
这是一座由废弃饭堂改造而成的服装生产加工车间。几十名女工正在工位前扫边、走线、缝合、制衣……争分夺秒,加紧生产。“刚接到5000件外贸服装订单,要求4天交货,慢不得。”孙玉珍边走边介绍。
今年服装厂的订单“井喷式”增加,孙玉珍便琢磨着重新选址,建设标准化厂房,进行规模化生产。“这个想法不错,我们工作队和村‘两委’商量下,帮你想想办法。”杨占勇把企业诉求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农村要发展,不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才外流,存在“空心化”问题。如何吸引更多的本土人才在家门口干事创业?成了梁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谋划最多的事。
其实,孙玉珍在家创业也是被杨占勇“磨”出来的。2020年初,在外务工多年的孙玉珍回乡创业,但由于缺资金、缺人手,只能在家张罗几台缝纫机,带着同村几名妇女加工服装。“工人少、订单少,多次想着放弃。”孙玉珍道出当时的困境。
“要相信咱驻村工作队,一定能帮你解决这些问题。”杨占勇一次次上门走访,边做思想工作,边解实际难题。没有厂房,就四处选新址、找厂房;缺少设备,就联系厂家、购置设备;缺少资金,便帮助争取政策办理创业贷款;缺少员工,梳理村里的留守妇女征求意愿并组织培训。
真心换真情、实干赢信任。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孙玉珍在村里扎下了根。如今,企业已有80多名固定员工,同时解决了同村留守妇女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能人一个个回来,梁寨村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建成千亩红薯、莴苣、西瓜等果蔬种植基地,发展菊花种植、黄牛养殖等特色产业,推广光伏发电……梁寨村的村集体收入连番增长,去年已超过100万元。
春光无限好,奋斗正当时。广大驻村工作队撸起袖子加油干,迎着春风向前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显身手,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展作为,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把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记者 谢文东 马竞 蔡建 沈前程)